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建筑业高质量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2020年9月,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的提出,建筑业向智能化、工业化、绿色化转型的进程明显加速。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坚持“政策支持、企业主导、优化服务”的原则,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把握现代建筑业“三化”发展方向,加快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和品质提升,促进全市建筑业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
一、我市建筑业发展基本情况
2023年,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294.5亿元,同比增长6.5%,总量位居全省第5位;完成建筑业税收30.37亿元,占全市总税收的4.71%;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69.5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8.1%。可以看出,全市建筑业仍维持中高速增长,支柱产业地位不断稳固。绿色建筑工作也取得明显进步。一是装配式绿色建筑设计施工稳步发展。全市县城及以上城市规划区新建民用建筑绿色建筑设计达标率达到100%,全市绿色建筑竣工508万平方米,新开工装配式建筑156.5万平方米,占新开工民用建筑面积的38%以上。省政府曾赞荣副省长和住建部曾宪新司长先后到我市考察装配式建筑,并给予高度评价。2023年6月,沙向东副市长在中国第二十届新型建筑工业化博览会上作典型发言。二是新建节能建筑与老旧节能改造同步推进。2023年,全市新增节能建筑509.23万平方米,完成既有老旧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114.2万平方米,推动落实新建居住建筑节能率达到83%,建筑节能工程执行节能标准率达到100%。我市绿色建筑发展与建筑节能改造稳步推进。
二、支持本地企业“三化”转型的主要做法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支持。一是召开高规格全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市委主要领导会见了参加会议企业家代表,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王玉志到会并讲话,市政府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还通报表扬了159家突出贡献企业,兑现奖励资金2100余万元。二是加强与住建部合作。市政府与住建部科技中心签订了《绿色低碳发展与产业升级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我市住建领域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推动城市更新和品质提升。三是成立议事协调结构。先后成立“淄博市建筑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淄博市绿色建筑促进工作领导小组”等议事协调结构,制定印发了工作细则,不断加大统筹协调力度。
(二)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扶持建筑业发展壮大的十二条意见》《关于加快促进全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八条措施》《淄博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淄博市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实施方案》《关于新建校舍钢结构建筑推广工作的通知》《关于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发展的意见》《淄博市实施节能降碳十大行动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围绕优化行业发展环境,激发建筑市场活力,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等,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支持措施,对加快我市建筑业“三化”转型,推动产业集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三)试点成果释放“示范”效应。先后创建了国家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试点城市、省级智能建造试点城市、省级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试点城市;创建了省级钢结构住宅试点区1处,省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2处,省级绿色生态示范镇3处,省级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试点示范项目5个。淄川区作为省钢结构装配式住宅试点区,已建设钢结构装配式住宅85万平方米;青岛科技大学淄博教科产融合基地是全市第一个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的大型公建类项目,一期建筑面积约27万平方米,其中,实验实训楼、综合楼、体育馆为钢结构装配式建筑,达到二星级标准;教师学生公寓为PC结构装配式建筑,达到一星级标准。2021年10月,市政府在该基地召开全市装配式建筑现场观摩会,对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四)全面提升“三化”技术水平。一是推动全市在建项目用工实名制管理数字化。通过“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平台”“鲁班用工平台”等,推进并实现了实名制管理及工资发放信息化、劳务用工合同电子化、双向招工用工平台化,相关典型经验被央视一套“朝闻天下”报道。二是组织召开全市装配式建筑整体设计与生产、施工一体化关键技术应用交流研讨会。印发了《装配式建筑预评价的部分做法执行说明》,组建淄博市第一批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技术咨询专家库,发布多项装配式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淄博职业学院在全省率先完成建筑安全和装配式建筑体验式培训基地建设,为我市人才培养提供平台。三是编制《淄博市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目前待淄博市国土空间规划方案确定后组织专家论证并报批。
(五)规范装配式部品部件生产。目前全市已建成投产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企业12家,其中,钢结构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企业3家,PC(水泥)部品部件(含轻体墙板)生产企业12家,产能可满足5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的部品构件要求;在建新型建材工业园区1个、部品部件生产厂企业3家。方大钢构、锦城钢构、天齐集团、和悦科技等4家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均通过了2022年度省级评估验收。2022年,方大钢构被省住建厅推荐申报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1个建材工业园区(周村区新材料产业园)、4家PC构件生产厂家获批山东省新型建筑工业化产业基地。2024年,和悦科技、旭密林入选山东省建筑业全链条龙头骨干企业(第一批)。
三、下一步打算
当前建筑业发展进入转型期。外有行业市场整体转冷,面临房地产市场低迷、基础设施投资扎紧、工业项目开工减少等挑战,内有企业转型慢,因企业经营管理、项目成本管控、施工技术工艺等方面的落后,在逐步加剧的市场竞争中,承接项目越来越难。企业要转型发展,更要经营生存,下一步将重点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一)多措并举,鼓励本市建筑企业向绿色化、新型建筑工业化模式转型。一是以完善政策体系为切入点。从税收、产业、科技等方面提出激励措施,将智能建造列为重点科技攻关内容和产业扶持重点方向,支持智能建造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及科技专项资金。二是以建造方式革新为着力点。制定细化装配式建筑发展约束性及优惠性措施,推动学校、医院、保障性住房等政府投资或主导建筑工程严格按照装配式建筑标准建设,社会投资建筑工程严格按比例采用装配式建筑标准建设,全面推广内墙板、预制楼梯板、预制楼板等成熟预制部件。支持装配式建筑部品构件生产基地争创国家级、省级示范基地,培育集设计、生产和施工于一体的综合性龙头企业,力争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比2024年达到38%以上。三是以产业融合为衔接点。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围绕部品部件生产采购配送、工程机械设备租赁、建筑劳务用工、装饰装修、工程全过程管理等重点领域,建设行业级建筑业互联网平台,促进建筑业全要素、全链条互联互通。推行智能建造技术集成应用,与工业化技术、绿色化技术融合应用,拓展智能建造关键技术应用场景。四是以建设科技创新为支撑点。加快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推动科技创新,积极申报各类科技计划和示范工程,3年内省级智能建造试点城市要形成工作经验和成果。积极提升行业管理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大力推动BIM等新型信息技术在建筑业、市政设施、地下管网、城市管理等领域应用,保质保量完成省级BIM试点城市、试点单位和试点项目建设任务。
(二)多管齐下,以企业数字化转型促企业精细化管理。一是以成立数字化转型专班为契机。研究成立数字化转型推进工作专班,对全市建筑业数字化推广应用情况开展摸底调研和梳理分析,研究制定全市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推进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实施路径和组织保障。二是以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为驱动。鼓励引导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坚持以企业内需动力为主,政府引导为辅,围绕管理数字化、BIM数字一体设计、项目管理数字化、智能建造施工等方面,统筹设计(防止数字化的重复浪费或不同部门的难以互通的数据墙)、分布实施(先主后次,避免投资过大,影响企业运营),稳步提升企业数字化、规范化管理和施工水平。对数字化转型走在前列的企业在年度高质量发展先进企业名单中进行通报表扬。三是以实现企业精细化管理为目标。引导企业从原有粗放式向精细化经营、管理、施工转型,以精打细算的节流意识,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精耕细作的施工过程、精明强干的团队建设、精雕细琢的企业管理,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节流”促“开源”,实现企业求生存、求发展。
(三)多点突破,实现建筑业“走出去”求发展。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通过搭建合作平台,支持鼓励本地骨干建筑施工企业与央企、市外大型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以参建单位的方式,共同参与高技术、高难度项目建设,带动我市建筑业发展水平提升。研究引进具有公路、铁路、港航、桥梁、隧道等甲级以上资质的央企全资或控股本地企业,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比较竞争优势。二是研究改变我市以房建为主的单一建筑产业结构,积极推动支持建筑业企业向大型基础设施领域转型。研究支持各地、各部门在年度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中应明确不低于一定投资额的项目和标段,鼓励符合条件、信用良好的本地骨干建筑业企业单独参与投标,或支持信用良好的本地骨干建筑业企业与市外符合条件的企业组成联合体参与投标,联合体成员单位工作量原则上不低于联合体投标标段工作量的一定比例。通过本地的合作,加深与国企央企的联系,为合作外出发展打好基础。三是支持企业巩固开拓国内外市场。跟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热点,支持有积累的企业探索建筑业企业境外承包工程项目“投建营一体化”,形成技术、资金、管理和劳动力联动输出;支持本地骨干企业与本外地有实力的甲方深度绑定共同开拓外埠市场,对其承建参建的外地项目在评优评先方面给与优先考虑。支持本地中小型施工总承包企业,向专业作业企业或纯劳务企业转型,研究建立劳务基地,并与央企国企企业形成合作。
(四)多方培育,加快我市建筑业人才队伍“引用育”体系建设。任何生产方式的改变、产业的转型、技术的应用都离不开人才的执行与落实。一是依托现有院校建筑类专业资源,统筹协调全市职业院校建筑类专业规划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同时,鼓励我市骨干企业根据自身需求,与省外、市外的高校进行深度定制合作,参与教学,缩短高校人才入岗适配期。二是依托淄博市“人才金政50条”政策,鼓励企业引进和储备一批懂经营、懂管理、懂技术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对“引用育”工作突出的企业进行通报表扬。三是支持企业建立分层分级的培养体系,对员工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系统培训,全面提升了职业技能和综合管理能力,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夯实人才基础。支持企业培育自有建筑工人、吸纳高技能技术工人和职业院校毕业生等方式,建立一支稳定的高技能自有工人队伍,推进产业和工人队伍的融合发展。
感谢您对住房城乡建设事业的支持,请多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