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
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
1302249
建议人:
主办单位: 淄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答复时间: 2023-09-06
  • 答复内容
  • 建议内容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淄博市古村落资源丰富,拥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富有时代价值,承载历史记忆,是文明的传承、文化的延续,对此,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充分认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加强谋划,有力推进,扎实做好工作。 

一、基本情况

淄博市的传统村落历史悠久,蕴含着独特的自然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很多还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历史内涵和地方文化内涵。淄博市现有国家级传统村落29个,占全省国家级传统村落的17%,省级传统村落80个,占全省省级传统村落的21%。此外,淄博市还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名村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5个、名村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4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3个、省级景区化村庄61个。

二、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一)开展专项调查,深挖文化资源。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市的特色文化村落,组织开展全市特色文化村落调查工作,形成了《淄博市特色文化村落调研报告》,结合实际分析提出加强特色文化村落分类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建议。在普查基础上,对全市95个特色文化村落逐村建立档案。

(二)加强规划引领,做好政策扶持。一是深入开展《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学习宣贯活动,推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截至目前,18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规划编制全部完成,已批复并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备案。二是将乡村旅游发展纳入《淄博市精品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编制范围,将齐长城沿线的特色古村落纳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范畴,推动乡村旅游连片发展和提档升级。三是连续6年(每年遴选10个左右)的村镇设计制作标识导视牌系统,优化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以沂源朱家户片区、淄川太河片区为试点,聘请专家团队进行“一对一”辅导,指导片区从旅游商品开发、从业人员培训、民宿管理提升等方面提档升级。

(三)实行多元投入,赋能乡村振兴。一是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在积极争取各级补助资金,2022年争取省级补助资金533万元,主要用于全省32处传统民居的保护修复工作;2023年争取省级传统民居补助资金50万元,已全部落实到有关区县。同时,协调各区县加大资金投入,用于保护整治项目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等工作。比如桓台县投资7000余万元对王渔洋故居进行修复改造,对耿家大院投资1000余万元进行维修。市文旅局开展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工作,设立市级文保专项资金,督促各区县政府设立相应的区县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推动实施39文化遗产的保护修缮项目,投入市级文物保护资金216.76万元,用于文物保护单位本体保护,使得传统村落的保护有稳定的资金支持。二是引入社会资金。周村区王村镇在发挥政府资金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主动设立运营公司,向社会、企业募集资金,共同参与保护、经营和收益,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综合能力。三是依靠自身“造血”功能,筹集维护资金。博山区山头街道打造的陶琉古镇,预计游客数量年均200万人,产生旅游销售收入约为3-5亿元,增加地方政府税收,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拿出一部分收益用于修缮历史建筑,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古镇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四)合理保护开发,统筹协调发展。不断完善传统村落、名镇名村基础设施,在保持原有历史风貌的基础上,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群众满意度。同时积极鼓励充分利用自身历史文化积淀和自然山水风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一是以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核心,以点带面,辐射周边村庄,连片打造旅游示范片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比如淄川区以蒲家村、上端士村等历史文化名村为依托向周边村庄辐射利用地理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旅游及民宿产业,将保护发展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实现了村落保护与农民增收有机结合。二是在符合保护规划要求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环境整治工作,改善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环境面貌,让保护发展成果惠及村民。比如桓台县新城镇实施古县城保护范围内市级连片治理项目,总投资730万元,完善配套设施。三是积极发挥非物质文化资源优势,深挖历史文化要素,发挥历史名人效应,以文化、旅游、服务业为抓手切入,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比如周村区王村镇将西铺村蒲松龄写作《聊斋志异》旧址、李家疃村王氏家族院落群、万家村毕氏三代尚书府第等,与周村大街、古商城捆绑推介,打造文化商贾旅游线路。高青县青城镇的青城大席、青城大集、泰安老姑传说、空心面制作技艺、吊炉烧饼制作技艺传承至今;草编、剪纸、虎头鞋、柳编、捏面人、刺绣、八大名吃等呈现青城文化的多样性,同时将传统大集与面向文化旅游功能的集市分开设立,城内日常设市服务文化旅游,城外阴历二、七开集,服务于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在发展中破解非遗传承难题。

(五)培育行业头雁,发挥带动作用。明确市场定位,遵循开发规律,策划推出了一批乡村文化游、生态游、采摘游、体验游、研学游等产品,同时发展特色民宿、养生山吧、休闲农庄、山水人家、艺术村落等类型业态,实现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错位发展、与传统景区差异开发。博山区中郝峪村利用闲置资源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提高了农民收入,“郝峪模式”输出全国,入选“全球旅游减贫案例”;淄川区牛记庵村大力发展民宿,在修复保护原住村民房屋的基础上,让民宿风格和自然相结合,形成高端精品民宿带动周边发展模式;高青县蓑衣樊村作为黄河流域村庄的唯一代表被人民日报“大江大河这十年,蹲点村庄看巨变”专题活动以“家住黄河边,吃上乡村旅游饭”整版报道;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我的美丽乡村》节目播出《黄河明珠蓑衣樊村》,报道了蓑衣樊村发展乡村旅游走上生态富民之路,助力乡村振兴的案例;沂源县龙子峪村通过艺术手段使村居环境与文化、艺术融为一体,走出了一条“艺术活化乡村”的乡村振兴之路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学习宣传,开展执法检查。一是继续宣传贯彻落实《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组织区县学习并加强宣传力度,通过“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新技术向社会和公众广泛开展保护宣传活动。二是适时组织邀请市政协领导及政协代表对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进行现场指导,通过现场指导,集思广益,把“好方法讲下去,难问题带上去”,借助人大平台,着力破解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制约瓶颈。三是完善文物保护基础工作。传统村落中大部分都包含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中国传统村落周村区王村镇李家疃村和淄川区太河镇上端士村内分别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家疃古建筑群和上端士民居建筑群。完善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划定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树立文物保护标志碑,并落实“文物长”制的有关要求,确定文物巡护员日常的巡护制度,使传统村落得到有效保护;积极利用“文化遗产日”等节日或举行媒体行等活动,向广大市民宣传我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并介绍文物保护相关知识,使传统村落到了市民们的关注

(二)加大资金投入,合理开发利用。一是争取专项资金。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文化旅游局积极对接工作,争取建立市级传统村落等专项保护资金。二是鼓励民间资金投入,探索成立专项运营公司吸引民间资本投入,采取市场化运作,盘活传统村落的商业价值。三是培育旅游业态。要注重历史建筑的“活态”利用,在符合保护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传统村落自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秀丽的自然山水风光,发展文化休闲、民宿旅游等业态,形成保护利用的良性循环。

最后,感谢您对全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希望您继续关注,为全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背景及问题分析 传统村落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良好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是我们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的地方。传统村落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智慧,厚植着我们的乡土眷恋和人文情怀,代表着城乡聚落谱系中具有独特基因和血脉的社会单元,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支撑。淄博地处鲁中,沂河、淄河、孝妇河、潴龙河、小清河流经,鲁山、原山、马鞍山、潭溪山等坐落,历史文化悠久,传统村落资源丰厚。近年来,我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取得了积极成效,博山陶琉古镇、红叶柿岩,周村王村镇明清古建筑群等依托古村落保护开发成效显著;桓台新城镇以王渔洋故居为核心打造的历史文化传统村落群特色鲜明。 虽然目前我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与江浙等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一是保护利用上缺少整体性前瞻性规划。多数实施保护规划的村庄仅局限于保护,缺乏保护与开发、文化与旅游、产业与村落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融合。二是日常维护存在严重缺失。我市传统村落保护量大面广,多数位于偏远山区,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财政专项扶持配套资金少,保护开发资金匮乏。三是从社会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办法不多。一些地方干部和群众对传统村落保护意识不强,资源价值认识不足,特别是一些国家级的名镇名村在开发利用上做的不够。 建议 让传统村落“留”下来、“活”过来、“旺”起来,不仅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淄博特色板块的必然要求。因此,就进一步加强我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提出如下建议。 (一)科学规划,保护优先。传统村落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一定要做到保护优先。在保护利用规划建设时要做到空间、时间和技术上多重考虑。一是从时间上,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才能保护性开发利用,不能盲动;二是从空间上,在开发利用时最大限度的保护历史风貌,不能乱来;三是从技术上,注重打造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专业规划、保护开发利用的“工匠”队伍和管理队伍。 (二)精准定位,以用促保。“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传统村落具备打造“一村一品”的自身特点。要充分挖掘传统村落的传统手工艺、特色农产品、民宿餐饮特色等,因地制宜打造休闲旅游地、民宿聚集地、康养研学基地等,并做好产业化发展和创意性推销,力求达到以产业聚人气,以人气增财力,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从而实现“保护强化利用、利用促进发展”的目的。 (三)政策集成,资源融合。一是利用好政策推动力。充分结合中国传统村落中央财政支持、乡村振兴精品片区打造、美丽乡村创建和城乡环境大整治大提升等项目资金扶持政策,做好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的提升升级和保护开发利用。二是利用好大旅游发展的拉动力。以大旅游为线、传统村落为点,做好串线融合文章,集历史传统村落、乡村文化景观、自然风光、生产活动、传统习俗等多种旅游资源功能于一体,满足城市居民向往自然田园的心理追求与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