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稳步推进装配式建筑的提案
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
1302226
建议人:
主办单位: 淄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答复时间: 2023-09-06
  • 答复内容
  • 建议内容

您提出的关于科学稳步推进装配式建筑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十四五”以来,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和“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发展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把握现代建筑业“六化”发展方向,坚持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和品质提升,实现装配式建筑等健康有序发展。

近年来,我市创建了国家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试点城市、省级智能建造试点城市、省级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试点城市,创建了省级钢结构住宅试点区1处,省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2处,省级绿色生态示范镇3处。2021年以来,新开工装配式建筑238.4万平方米,每年均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淄川区作为省钢结构装配式住宅试点区,目前已建设钢结构装配式住宅85万平方米(约占全省总量的20%)。2019年3月,住建部在我市召开推进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座谈会;2021年4月、8月,省政府副省长曾赞荣和住建部司长曾宪新分别到我市考察装配式建筑,均对文昌嘉苑项目进行了现场考察并给予肯定。2023年3月,全省勘察设计工作观摩交流活动在淄举办,活动现场观摩了青岛科技大学淄博教科产融合基地(装配式建筑)等4个建设项目;召开了全省勘察设计典型工作经验交流会,我市作典型发言。4月份,山东省第六届绿色建筑博览会在日照召开,副市长沙向东带队,市及区县政府、住建部门、企业代表共200余人参会,其中16家企业参展、61家企业参会,得到住建部、省住建厅领导高度肯定。6月份,副市长沙向东在中国第二十届新型建筑工业化博览会上作典型发言,并代表市政府与住建部科技中心签订了《绿色低碳发展与产业升级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签订后,双方将共同推进我市住建领域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促进住建领域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我市城市更新和品质提升。

二、主要做法

(一)持续完备政策体系。2017年,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成立了分管市长任组长的淄博市装配式建筑推进工作领导小组。2020年又对议事协调机构进行了整合,将领导小组调整为淄博市绿色建筑促进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工作规则及办公室工作细则,加大统筹协调力度。2021年以来,我市连续出台了《淄博市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实施方案》《关于新建校舍钢结构建筑推广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促进全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八条措施的通知》《关于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发展的意见》《淄博市实施节能降碳十大行动工作方案》等一揽子扶持政策,加快发展工业化建造、智能化建造、绿色化建造,推动产业集聚化发展。

(二)充分发挥示范效应。近年来,我市连续建设了文化中心、金融中心、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淄博校区、山东理工大学齐创大厦、市中心医院西院、快速路网等示范项目。青岛科技大学淄博教科产融合基地是我市第一个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的大型公建类项目,一期工程建筑面积约27万平方米,其中,实验实训楼、综合楼、体育馆总计19万平方米,采用钢结构装配式建筑,装配率76%,达到二星级标准;学生公寓、教师研究生公寓总计8万平方米,采用PC结构装配式建筑,装配率达到64%,达到一星级标准。2021年10月27日,市政府在大学城青岛科技大学淄博教科产融合基地一期项目工地召开全市装配式建筑现场推进观摩会,300余名参会人员进行了参观,对强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发挥了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三)全面提升技术水平。我局组织编制了《淄博市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待淄博市国土空间规划方案确定后组织专家论证并报批。淄博市住建系统“十四五”规划已经发布,其中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等是其中重要工作内容。加入了由6省,17地市组成的黄河流域绿色装配式建筑城市联盟,共同拟定了联盟章程,为推进绿色装配式建筑标准化、产业化和集群发展打下了基础。组织召开全市装配式建筑整体设计与生产、施工一体化关键技术应用交流研讨会,印发了《装配式建筑预评价的部分做法执行说明》,组建了由65名专家组成的淄博市第一批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技术咨询专家库,发布多项装配式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淄博职业学院在全省率先完成建筑安全和装配式建筑体验式培训基地建设,为培养装配式建筑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了平台。

(四)协同推动产业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投产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企业12家,其中,钢结构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企业3家,PC(水泥)部品部件(含轻体墙板)生产企业12家,产能可满足5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的部品构件要求;在建新型建材工业园区1个、部品部件生产厂企业3家。方大钢构、锦城钢构、天齐集团、和悦科技等4家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均通过了2022年度省级评估验收。2022年,方大钢构被省住建厅推荐申报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1个建材工业园区(周村区新材料产业园)、4家PC构件生产厂家获批山东省新型建筑工业化产业基地。

三、存在问题

一是政策层面,亟待出台相关规范。二是资金层面,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三是人才层面,缺乏专业技术支撑。四是技术层面,新技术结果运用不够。五是应用层面,推进速度不快。

四、下一步打算

(一)以完善政策体系为切入点,加强顶层设计。从税收、产业、科技等方面提出激励措施,将智能建造列为重点科技攻关内容和产业扶持重点方向,支持智能建造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及科技专项资金。围绕中央提出的“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绿色标准,制定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施工图、路线图。同时围绕资质准入许可、商品房预售监管、环境保护、用地规划、科技研发、税费优惠、绿色金融等方面,研究保障措施,探索建设相对成熟的市场环境和完善的保障体系,确保到2030年建筑领域实现碳达峰。

(二)以建造方式革新为着力点,促进动能转换。制定细化装配式建筑发展约束性及优惠性措施,推动学校、医院、保障性住房等政府投资或主导建筑工程严格按照装配式建筑标准建设,社会投资建筑工程严格按比例采用装配式建筑标准建设,全面推广内墙板、预制楼梯板、预制楼板等成熟预制部件。支持装配式建筑部品构件生产基地争创国家级、省级示范基地,培育集设计、生产和施工于一体的综合性龙头企业,力争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比2023年达到35%以上、2025年达到50%。

(三)以产业融合为衔接点,优化资源配置。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围绕部品部件生产采购配送、工程机械设备租赁、建筑劳务用工、装饰装修、工程全过程管理等重点领域,建设行业级建筑业互联网平台,促进建筑业全要素、全链条互联互通。推行智能建造技术集成应用,与工业化技术、绿色化技术融合应用,拓展智能建造关键技术应用场景。完善产业工人培育政策体系,推动产业工人培育与职业院校教育相衔接。

(四)以建设科技创新为支撑点,推动绿色发展。加快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推动科技创新,积极申报各类科技计划和示范工程,3年内省级智能建造试点城市要形成工作经验和成果。结合省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积极提升行业管理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大力推动BIM等新型信息技术在建筑业、市政设施、地下管网、城市管理等领域应用,着力提升工程建造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保质保量完成省级BIM试点城市、试点单位和试点项目建设任务。

感谢您提出的宝贵建议和意见,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加以改进和落实,希望您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我们的工作。

背景及问题分析 装配式建筑是指将建筑的部分构件在工厂进行标准和批量预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后进行吊装与连接而成的建筑,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为主要特征,从而实现建筑过程从“建造”到“制造”的转变,具有节能减排环保、施工效率高、工期短等优势,已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装配式建筑代表了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趋势,是建造方法、建造技术、建筑材料和施工组织的重要变革。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要求,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20%以上,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筑的比例50%以上。我市积极响应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装配式建筑近年在我市得到快速发展并在新建建筑项目中逐步得到应用和推广。目前,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公共建筑应用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其他房地产开发新建建筑项目按照比例应用装配式建筑,要求占比50%。随着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力度不断加强,也应该看到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 根据我市目前建筑业发展实际,装配式建筑面临着如下问题: 1.装配式建筑占比比例高,现阶段装配式建筑产业基础与施工能力不足,不能兼顾行业接受能力和效率效益最大化,且民众接受度差。 2. “碎片化”现象严重,设计、生产、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各环节脱节严重,其中设计深度不够,遗漏和错误对质量、进度以及成本影响大,无法发挥装配式建筑应有优势。 2、装配式建筑建立在工厂化基础上,缺乏透明直观的质量体系,使用企业对预制构件质量难以把控,容易出现因质量问题导致的抗震、漏水、透寒等问题。运输过程中干扰因素过多,任何不当操作都可导致的构件被破坏或损伤,因震动产生的内伤可能需要重复性检测,影响建筑质量和施工工期。 3、装配式建筑行业专业人才紧缺,且人员专业度参差不齐,无法保证施工质量。 4、成本高,技术差,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企业应用装配式建筑主观意愿不高,民众普遍对装配式建筑认可度低。 建议 1、应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在装配式建筑主体结构体系和建造工人操作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先实施内外墙板、预制叠合板、预制楼梯等技术成熟、简单易行的结构装配化。待条件成熟后再全面推广。政府给予政策引导、技术指导、实施税收等方面政策倾斜,由“市场决定装配式建筑占有比例”代替“政府推行装配比例”。 2、推进装配式建筑项目“总承包”。引导设计院、生产厂商、施工方联合“承包”,促进设计、生产、施工深度融合。建立健全高效的全过程监管机制。 3、加快专业人才培育,组建一批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加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在高校开设相关课程,职业学校开办相关专业,执业工程师开展相关继续教育,加大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人才培养力度;鼓励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建立培育基地等,搭建“产学研”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培养装配式建筑领域创新人才。支持企业加大招聘力度,吸引大中专毕业生深入参与装配式建造项目建设。定期组织培训装配式建筑的应用与学习。 4、加大宣传力度,持续公布典型案例,召开项目现场会、专题汇报、用户体验等形式,开展全面、深入、系统的宣传。宣传展现装配式建筑在安全性能、建筑品质以及低碳减排等方面优势和价值,促进民众认同度。